22年前庵野大神的一个疏忽,让日本动画成了资本的娼妇

2017-11-23 15:40:45   新浪动漫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10月底,日本动画协会发布了《日本动画产业报告2017》,报告指出2016年日本动画产业突破2万亿大关!!!而且实现连续7年增长。

  然而反常的是,市场在扩大、动画制作分数却连续3年基本持平。也就是说,动画作品没有增加、动画市场却在开疆扩土。

  显然,2016年的动画市场扩张和狭义的日本动画业界之间没啥正相关。

而在这样表面漂亮的数据下,被掩盖的却是动画制作行业的惨状。

  而在这样表面漂亮的数据下,被掩盖的却是动画制作行业的惨状。

  今年6月初,日本NHK电台专门做了一期节目,名为《2兆日元的动画产业 加速的黑心劳动》,披露了一片欣欣向荣的背后,动画从业者被压榨的现状和待遇低下等问题。

  “制作行业是建立在压榨底层制作者”,已经是业内常识。自“制作委员会”制度流行以来,动画的大头收益,都会被委员会各个出资方瓜分。

  到最后,动画制作公司能拿到手的少之又少。在这样的模式下,制作方为了保本盈利,自然会压榨更下游的动画从业者。

  不过,对于制作业环境恶劣的现状,宫崎骏却一直认为:罪魁元凶是手冢治虫本人?!

  “手冢治虫以每集50万日元的低廉价格制作了日本第一部电视动画《铁臂阿童木》,由于这样的关系,导致了此后动画节目的制作费都很低廉的弊端。”

  看了这句宫崎骏对手冢的评价,我只有一个想法,大师就是不一样,有勇气泼神一身脏水……客观来说,宫崎骏的话也没错,因为手冢大神确实做过这样的事。

  这还要从当年在漫画业混的风生水起的手冢,想做动画开始说起。

  “万恶的”55万日元/集制作费

  早在1953年,手冢就已经在漫画上混的风生水起,同时也赚得盆满钵满。

  有了钱就想搞点别的动静,于是手冢把目光瞄向了动画行业。

要说当时的日本动画,跟现在的动画行业相比,简直一个地一个天。

  要说当时的日本动画,跟现在的动画行业相比,简直一个地一个天。

  二战后的日本动画就像一个刚出生的小鹰仔,完全是嗷嗷待哺的状态。当时市场上流行的都是些短篇黑白动画,根本不存在周播tv动画一说。制作上也没有现在这么精良,还自带满屏的迪士尼画风。

  这种状况一直到1956年才有了改变。这一年,“东映动画”成立。这就是承包了无数人80后、90后童年的那个东大妈。

  让我们略过东映和手冢的过往,直接跳到1961年。

  这一年,从东映“取经”归来的手冢,直接砸钱,在东京富士见台买了数百平米的地。

  盖了一座可工可住的小楼,大张旗鼓的招兵买马,成立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手冢治虫Production动画部”,也就是后来的“虫 Pro”(这可是老牌大拿啊,日升和疯房子都是从这出来的!!)。

我们总调戏《圣经》里那句话:神说要有光,于是世界便有了光。

  我们总调戏《圣经》里那句话:神说要有光,于是世界便有了光。

  这事发生在手冢身上,我再也不敢调戏了。因为,手冢说要做30分钟周播tv动画,结果人家就真的做出来了!!!

  真是不能以凡人的眼光局限神的能力。前面已经说了,二战后的日本动画,短篇是主流。原因有二,一是制作成本太高;二是制作周期太长。

  即使放到现在,宫崎骏大师做一个动画电影还需要3年的时间呢。可以想象,当时手冢作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是冒了多么大的风险。

事情到这,就要说到那个传说中的“55万日元/集的制作费”。

  事情到这,就要说到那个传说中的“55万日元/集的制作费”。

  在知道手冢有这个想法后,万年社是第一个抛出橄榄枝的,提出30万每集。不过被手冢拒绝了。说实话,这点钱,对于动画制作,连塞牙缝都怕不够。

  后来电视台和广告主开出120万每集,但手冢出于各方面考虑,只收取了55万日元每集的价格(明面上就这么多)。

  但,这么点钱,完全不能支撑当时《铁臂阿童木》一集250万的制作费用。之后,手冢做了一件小事,那就是:

  自掏腰包弥补了所有赤字!!!

  正是因为手冢的坚持,才有了现在tv动画的周播模式。而作为日本第一部tv动画的《铁臂阿童木》,则有着不可撼动的里程碑式的地位。

  此外,手冢更大的贡献还在于开创了降低成本的制作方法,他让“摄影”这一职位在动画中变的空前重要。

  这就是宫崎骏口中那个万恶的“55万日元制作费”的由来。

  不过,公平来看,手冢这个“55万”顶多算个导火索。制作环境恶劣的根本原因,还要说到那个声名在外的“制作委员会”制度,和那部大名鼎鼎的《新世界福音战士》(简称EVA)。

  你以为动画大热,制作公司就赚了钱?

  在没有“制作委员会”之前,动画所有的盈亏都由动画制作公司自负。所以,只要一部作品不理想,一波小制作公司就能倒在“明天晚上”。

  而且,当时也没有现在的周边、演出等创收渠道。那个时代的动画人,真的都是靠着梦想和爆肝坚持着创作。

  就是在这样“黑暗的时代”,1995年还在给G社苦哈哈打工的庵野秀明,为了解决EVA经费不足的问题,找来了动画相关的发行、音乐、玩具等公司,组成了动画的“制作委员会”。

  说白了,庵野秀明就是为EVA找了个“有钱的爸爸”当靠山。但相对的,这些“爸爸”不仅拿走了动画的大头收益,还要瓜分掉相应的版权。

  EVA的漫画收入被贞本义行和漫画公司拿了、音乐和CD的销售额给了音乐公司、DVD和录像带的钱被发行商收了、至于卖玩具赚的money自然是归玩具公司了。

  到最后,虽然EVA播出后大火,但作为制作公司的G社只赚了个渣渣。

会有这样的结果,完全因为制作委员会秉承的原则:风险均摊、利益均沾。

  会有这样的结果,完全因为制作委员会秉承的原则:风险均摊、利益均沾。

  现在,一季深夜档动画的制作成本一般在2亿日元左右,一话的制作费怎么也要在1000万至2000万日元之间。

  巨额的成本,让动画只能依靠“制作委员会”的出资才能进行下去。相应的,高风险也要高回报支撑。

  一部动画的产出,起码要经历制作、出品、发行三个环节。传统的模式是,电视台会购买动画来播出,而制作公司就能拿到相应的广告费。

  这样的弊端显而易见,风险太大,制作公司没有保障。而且制作公司的能力和精力都有限,不能同时运营各种盈利渠道。

  但制作委员会成立后,就不一样了。首先各个方面都有相应的出品发行、音乐、出版、周边等公司来运营,保证动画盈利最大化。这也让原来单一的动画行业形成了可以循环运作的商业模式。

  另外,制作公司的风险也被各个出资方分摊。发行商负责发行,音乐商负责音乐CD,以此类推,制作公司只要安心做动画就OK了。

  当然,制作公司也只能拿到制作费那部分的钱了,还要等制作委员会分完钱后。而制作费用是固定的,利益根本没有上升空间。

  但中间商赚钱的空间可就大了,每多卖一张光盘、每多卖一个玩具、每多卖一本漫画,赚的都是钱啊啊啊!

(每4家制作公司中就有1家财政赤字)(每4家制作公司中就有1家财政赤字)

  这也是文章开头提到的,为什么动画业界没有扩张,而动画市场规模却在不断增长的根本原因。

  如果你仔细看报告,会发现,实现营收增长的5个领域,分别是电影、配信、音乐、海外版权和演出娱乐。

  而另外和动画关系紧密的TV、影碟、商品化权利和游乐却是下滑趋势。

  所以,在这种利益分配下,即使一部动画大火,即使音乐、演出卖的再好,也和制作公司半毛钱关系都无。

  而出力却没钱赚的制作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就不得不去压榨动画从业者。自然就导致了动画人的低收入和高强度的工作。

  据原画师上妻晋作说:

  “几十年前,10个小时可以画100张中间帧。每张100日元的话,在当年是不错的收入。现在的动画,精细度高了,但一张动画报酬只有200日元(约12元),一组原画也就4000日元,20年来基本没变。”

  因此,虽然“制作委员会”的介入成为了动画产业的又一个里程碑。但同时,它也把“资本”引入了动画产业。

  而“资本”这种东西,是利益导向的。它才不在乎作品的好坏和创作人的辛苦,剥削是手段、利益最大化是目的。其余一切都不叫事。

  22年前,庵野秀明一个疏忽,把还是良民的日本动画卖给了制作委员会。22年后,日本动画成了资本的娼妇,是不争的事实。

  难怪2年前,庵野秀明曾说:日本动画最多再有5年就要崩溃……

  “被强奸”的动画创作

  对于我这样看惯了日本神作辈出的90年代动画的观众而言,再刷当下新番,不得不吐槽一句:为什么现在的动画不是卖肉、就是卖腐,做动画的人你们是脑子抽了吗?!

  骂完反应了一下,才发现,自己骂错人了。

  被“资本”绑架的制作方没有话语权,什么最来钱出资方就会压着你做什么,至于你自己的想法、你想做好的动画,等出资方赚够了钱再想吧。

NHK:日本动画产业突破2亿大关的主要

  NHK:日本动画产业突破2亿大关的主要原因——多元化的版权收入

  而对于动画产业来说,谁的钱最好赚?当然是核心的二次元粉丝,也就是御宅一族。首先他们有需求,其次他们也愿意在这块花钱。

  所以,现在的动画更多的是针对宅圈在做。目的当然是让制作委员会的各出资方赚更多的钱。

  想想1961年,手冢开始做动画的初衷,只是想做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作品而已。

  那时的动画人,即使吃不饱饭,也坚持做一部的好的作品。

  再看看现在,一部动画在企划时,就已经要考虑各方的利益,这样的出发点早就背离了初衷。

  岡田斗司夫与山本宽对谈时曾说:

  近几年日本动画业界拿到大量投资后,制作委员会选择的不是提高给制作公司的预算,而是制作更多作品,投更多次骰子增加爆红可能性。

  难怪,现在不打擦边球就能火的作品太少了。试问:

  现在还有哪部作品能只靠运动和热血成为一代人甚至几代人的回忆;

  现在还有哪部作品能够不沾情爱就让人记一辈子;

  动画的制作委员会制度,已经实行了22年。日本动画,渐渐沦为了“资本方”的摇钱树。这对于动画从业者来说,是一个需要反思的严峻问题。

  令人欣慰的是,已经有制作公司做出了改变。当年那个庵野秀明,开始了新的尝试。

  近年来,Khara在动画制作之外,渐渐把触手伸向了出资和出品发行环节,企图以一己之力独立制作动画。就成果来看,它已经成功了。

  然而,这种模式,在没有一定的经济能力和制作实力的基础上,并不值得尝试。简直就是试必死的节奏……

  在一众老牌大拿中,京阿尼也有实力走这条路,而且就近年的动作来看,它也非常有意愿独立制作动画。

可能很多人会奇怪,日本一个动画强国,就找不出更多能独立制作动画的公司?

  可能很多人会奇怪,日本一个动画强国,就找不出更多能独立制作动画的公司?

  关于这个问题的答案,如果你了解了很多制作公司和很多发行公司的“母子关系”、很多公司的历史包袱、以及很多公司的身不由己……你就会发现是多么难回答了。

  不过,往好处想(虽然有点小人之心)。日本这个现状,对于正在崛起的国产动画而言,不得不说,真是一个非常好的良机!

  【新浪动漫(http://comic.sina.cn/)独家原创稿件 转载请注明出处】

【更多有趣信息敬请关注【手机微漫画】公众账号】【更多有趣信息敬请关注【手机微漫画】公众账号】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