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魔兽》谈起 游戏改编电影为何如此艰难

2016-09-28 17:57:18   新浪动漫   微博 我有话说(0人参与)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应该说万事万物都处于矛盾之中,就像不久前的《魔兽》电影一样,这部游戏改编电影其实已经做出了很多的努力和突破,并且在国内收获了很高的票房,但是依然难以打破游戏改编电影的“魔咒”,这部电影虽然引发了巨大的热议,在刨除各种其他相关费用以及利润分成之后,这部电影共计亏损大约1500万美元(约1亿人民币)。这一事实也驳斥了此前“中国市场能让《魔兽》电影扭亏为盈”的说法。

  这部电影引发了巨大争议,虽然电影吸引到了一些玩家群体,但是没玩过游戏的普通群体和非常核心的苛刻玩家则纷纷指责这是一部失败的电影。

  从根本上来说,在现有条件下,《魔兽》电影已经比起之前很多游戏改编电影要好很多,但是依然有很大改善空间,而游戏改编电影这条路注定坎坷崎岖,需要更多后来者不断努力方能实现重大突破。

游戏改编电影失败案例数不胜数

  在《魔兽》出现之前,游戏改编电影的烂作就已经层出不穷了,例如早年的《超级马里奥》和《街头霸王》乃至于《真人快打》,这些雷片直到今天还经常被人们当做笑话,时不时就提起。

  这类电影的烂,主要还是几个原因:经费严重不足,制作水准十分低下。基本就是随便弄一下应付了事。

  除了钱的问题,游戏自身剧情、背景设定都太过简单。本身就没有多少可挖掘的东西,何况改编。诸如《马里奥》这样的游戏,剧情就是救公主,又不能流水账式的记录马里奥吃了几个金币踩了几个敌人,非要硬凑个90分钟的电影简直就是难为人。再加上主创惨无人道的妄自发挥,经常就把电影改的面目全非。

  另外游戏类型不适合改编。《街霸》、《拳皇》这样的格斗游戏,是有剧情的,有的甚至错综复杂。但游戏本身包含的“非游戏”内容极其有限。游戏过程中对角色、背景均着墨不多。玩家往往需要阅读大量额外的资料集来补充认知。对于大部分的玩家,对格斗游戏直接强行改编往往都显得剧情乏味、人物单薄,打斗又没游戏里那么华丽爽快。所以诸如《铁拳》、《死或生》的真人电影,制作经费是上去了,但仍旧难令人满意(几乎所有知名格斗游戏IP都惨遭过电影滑铁卢)。

  《古墓丽影》和《生化危机》的电影虽然票房不错,拍了很多部,但是口碑也一直上不去,当然这些电影比起早年的《街头霸王》和《超级马里奥》多少要好上那么一些了。

  最近出现的《魔兽》电影多少比起以前有了一些突破,但是因为导演邓肯?琼斯的经历,使得这部电影还是有很多遗憾。

  琼斯是一位英国人,是著名摇滚乐手大卫?鲍伊的儿子。英国是一个素以文学而出名的国度,《哈利波特》和《指环王》都是英国人创作出来的,而《魔兽世界》这款游戏本来就是《指环王》文化不断发展影响全球进而诞生出来的作品,游戏中不难发现一些《指环王》中的元素。例如那些王国、城堡和地精。

  而这或许正是琼斯会喜欢上《魔兽世界》进而成为忠诚玩家的缘故,这使得他在执导《魔兽》的时候花费了很大力气用在还原游戏中的经典场景方面,例如黑暗之门和暴风城,还有那个令人惊叹的空中魔法都市达拉然,甚至连狮鹫在暴风城和卡拉赞降落的位置都和游戏中一模一样。应该说正是文化的同出一源吸引了琼斯,进而使得他想尽最大努力还原游戏中这些场景,就这一点而言他居功至伟,并且也确实打动了很多观众,尤其是国内观众。不夸张的说,很多玩家都是因为这些场景的出色还原而认同这部电影的,而电影的制作费用可能也有相当一部分用在这些地方。

  但是文艺化导演往往有一个问题,即在独立电影领域或者文艺电影领域可以获得很多赞许,但是在大众领域往往难以有太多作为,所以这么多年进军好莱坞的英国导演有很多,但是能够将商业大片元素和文艺化元素融合得很好的也就只有诺兰等少数导演,更多的是失败案例,例如《雷神》的导演肯尼思?布拉纳毕业于英国著名的皇家艺术戏剧学院,执导《雷神》的时候融入了不少莎士比亚的舞台剧元素,但是观众们并不买账,不少观众认为电影太过沉闷。

  琼斯也遭遇了类似的困境,在《魔兽》电影中,他似乎想要融入更多的情感元素,因此加大了迦罗娜的戏份,并且让迦罗娜和洛萨产生了爱情和误会,以及纠葛,这正是莎士比亚戏剧中经常出现的事物,但是因为电影篇幅限制等一些问题,相关情节设计得并不算好,并且还拖慢了节奏,这类文戏不免会令很多观众感到沉闷和拖沓。并且像古尔丹这样的反派最后居然变成了战士,诸多细节改编都引起了观众的不满。

  游戏和电影的规律有很多不同

  游戏的交互性与叙事能够迅速而强力地创造IP,然而在今年以前,游戏改编电影一直命途多舛。《古墓丽影》与《生化危机》的第一部电影都在2001年前后上映,抓住了女英雄的核心形象与游戏本身的动作要素,后续的作品却堕入平庸。同样是2001年上映的游戏改编电影,《最终幻想:灵魂深处》使用全CG制作,造成的巨额亏损让史克威尔差点倒闭。

《最终幻想:灵魂深处》

  事实上,以好莱坞代表的电影产业及其背后的资本对于游戏改编电影一向存有疑虑。其根本原因在于,不论是欧美、日本还是中国,游戏长久以来在整个文化体系中处于边缘位置。在21世纪的第一个十年里,尽管游戏产业飞速发展,游戏类型逐渐丰富,游戏的内容与技术不断进步,在主流社会的视野里,它仍然是一种年轻的娱乐形式,甚至归类为“第九艺术”都勉勉强强。而电影,经过了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是一种相对成熟的媒介,拥有完备的工业体系,被主流舆论认可为“艺术”。

  一种新的媒介,一种后起的文艺形式,要闯入传统的、经典的领域,其遭受的阻力将是全方位的。当游戏要改编电影,观众接受度、市场反响以及预估的票房成绩,都会受到充满疑虑的审视,这种审视首先来自电影从业者及其背后的资本,而资本审视的依据,则是电影面向的广大受众。

  换而言之,玩家观众能够给予的支持并不能够展示出很好的票房前景与口碑前景。《古墓丽影》与《生化危机》的成功,在很大程度上并不是因为原作的影响力,而是出于安吉丽娜?朱莉与米拉?乔沃维奇的票房号召力。即便是《魔兽》,暴雪早年也从未对它的电影改编抱太大期望,以至于低价卖给了二流厂商传奇影业。而目前的口碑和票房,除了中国地区出乎意料的14亿,全球其他地区也反响平平。

《古墓丽影》

  好莱坞电影是典型的工业体系模式,而且这种模式正在影响全球电影界,这个工业化体系历经多年发展,已经成为了一个庞大的机器,所以这类电影有着自己的一套严格的规律,比如什么时候剧情转折,剧情的发展应该遵循什么原则,人物性格应该如何搭配,这些都有无数案例可循,而且有了一套固定的模板,以至于产生了类型电影这种事物。

  所谓类型电影是好莱坞全盛时期所特有的一种电影创作方法,实际上就是一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即按照不同的类型的既定要求而创作出来的影片。包括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和生活情感片等。类型电影三个基本要素:公式化的情节(如西部片的铁骑劫美、英雄解围)、定型化的人物(如能歌善舞的贫苦人家的女孩)、图解式的造型(如预示凶险的宫堡或塔楼)。

  随着时代发展,科幻片魔幻片也成为了类型电影的一种,而《魔兽》这款好莱坞魔幻片很明显也是类型电影的制作方式。

  而每个执导好莱坞电影的导演,都必须要按照这一套体系的规律来行事,不然他只能出局,除非是斯皮尔伯格和李安这样艺术成就和江湖地位极高的导演才能拥有破例的话语权。

  但是游戏自身也有其一套规范,比如一部电影往往只有一个半小时到两个小时,多则两个半小时,三个小时就已经是极限了。但是游戏则不同,一款游戏往往可以令玩家玩上数十个小时,《魔兽世界》则更是令无数人沉迷了多年,这也是《魔兽》选取了系列起源故事的一个重要原因,改编好了自然满堂喝彩,改编失败了也无伤大雅,毕竟不是每个玩家都熟悉系列起源的那段故事。

  但是即便如此,要将魔兽系列起源那复杂的故事改编成电影也已经是巨大难题,必须经过大量的压缩和改动,就现在的情况来看,可以说是大体上还算可以,但是正如前文所述那样,依然存在很多不足之处。

  有一个案例最能说明游戏和电影两者规律的不同带来的冲突,2011年有一部根据铁拳系列游戏改编而来的CG动画《铁拳:血之复仇》,游戏的制作人原田胜弘曾经透露自己向制片方抗议过电影的剧情有很多问题,但是制片方告诉他,如果电影中最后没有一场宏大的大战BOSS的剧情,如果把游戏中的人物全都塞到电影里面,那么这部电影很可能就会遭遇巨大失败。

  所以为什么《魔兽》电影最后会非常突兀的出现术士古尔丹和战士杜隆坦来上一场肉搏战,这似乎并非是不能理解的事情。

  另外就目前情况来看,似乎也很难找到比琼斯更适合的导演来执导了,如果资金足够充足,那么制作方可以请到斯皮尔伯格或者李安抑或是诺兰来执导,也许还可能请到彼得?杰克逊这位指环王三部曲电影的导演。

  但是问题在于,这些导演并非魔兽系列的玩家,而且他们恐怕也没有时间去玩游戏(即便是他们有兴趣),对于电影导演来说,平时工作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了,根本不可能有时间去花费在一款网络游戏上面,而且越是有名的导演对细节要求就越苛刻,侯孝贤拍摄《聂隐娘》可以走遍湖北各处山区只为几个珍贵的镜头,而李安拍摄《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也是吃尽了苦头。

  所以我们可以幻想出现一位既是电影大师又是某个游戏的资深玩家的高人拍摄出一部游戏改编电影的神作,但是这可能么?明显这是不现实的臆想。

  这也正是为何游戏改编电影烂作那么多的缘故,例如《超级马里奥》和《吸血莱恩》再或者是《生化危机》,一再不断出现的烂片使得很多玩家对此感到绝望,因此在不少玩家和观众的心目中,游戏改编电影=烂片已经成为了一种固定看法,哪怕《魔兽》电影有所突破,依然没能改变很多人的这种固执看法。

  而且相关各方在协调和达成意见一致方面必然会耗费大量精力,想想看,一部游戏改编电影,必然涉及到游戏公司和电影公司的合作,如果电影公司话语权比较大,游戏公司没办法干涉剧情,采取授权形式,最后就是不了解游戏情况的导演胡作非为,拍摄出了一部大烂片。

  如果游戏公司深度参与呢?结果就是《魔兽》电影这样迟迟不能拍摄出来,拖到现在才上映。

  早在2006年,暴雪公司就宣布要推出《魔兽》电影版。2009年,暴雪公司找到传奇影业作为制片方,当时签约《蜘蛛侠》导演山姆?雷米,编剧是曾写过《拯救大兵瑞恩》、《爱国者》等片的罗伯特?罗达特。不过,之后由于创作理念上的冲突,暴雪公司不满这两人提供的剧本,而山姆?雷米同样不满暴雪公司的专断,合作告吹。

  直到2013年,出品方选定曾执导过《月球》、《源代码》等片的邓肯?琼斯,并请到《血钻》编剧查尔斯?里维特重写第二稿剧本,项目又重新启动。影片预算超过1亿美元,《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特效总监比尔?威斯登霍佛也加盟本片。

  这么做的结果就是《魔兽》错过了最佳上映期,想想看,如果这部电影能够在《巫妖王之怒》那个《魔兽世界》发展的巅峰时期上映,也许北美票房就不至于像现在这样惨淡了,这也是很多观察家指出的一点。

  对于暴雪而言,魔兽系列是他们的心头肉,本来他们最初是想获得战锤系列的授权来打造一款RTS游戏,但是最后没能谈成合作,于是暴雪转而自己打造了魔兽系列的起源之作《魔兽争霸》,靠着这个系列他们才得以成为世界首屈一指的游戏公司,因此暴雪对于电影制作要求那么高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事情。

  然而电影制作公司以及电影从业人员则不会这么看,对于不少并没有接触过这个系列的人而言,这仅仅只是一个普通的游戏改编电影,所以暴雪的较真导致了电影制作周期非常漫长。

  这里也涉及到了一个时机的问题,游戏改编电影说到底很多时候还是要为游戏服务的,有时候要起到一个造势的作用,但是很多时候这种造势反而会适得其反,例如生化危机系列那些糟糕的电影对游戏本身的帮助似乎并没那么大。

  游戏改编电影也涉及到一个终极问题,即这部电影到底是服务玩家还是服务大众观众,这是个非常难以平衡拿捏的事情。

  很明显,琼斯导演这部《魔兽》电影是服务观众的,那些场景的忠诚还原即是典型例证,不了解游戏的导演根本不会这么做,但是这么一来就造成了一种门槛,也许很多玩家看到暴风城和达拉然会热泪盈眶,但是对于并不了解游戏的观众而言,他们觉得这和其他好莱坞大片中的奇观没什么不同,甚至还不如《阿凡达》和《指环王3》中的那些奇观。

  那么为普通观众服务呢?这方面也有个典型案例,即《波斯王子:时之沙》,波斯王子系列是育碧公司开发的一款经典冒险游戏。电影由曾经制造好莱坞一系列吸金机器的金牌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重金打造。影片在投资、宣传和主创阵容上都达到了当时游戏改编电影的新高度,场景方面完全遵循游戏中的异域神秘风采,利用各种特效与实景拍摄相结合的手法打造出一个全新的魔幻世界。金牌导演的大手笔制作,使得这部影片在票房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在《魔兽》电影出现之前,《波斯王子:时之沙》以3.36亿美元的票房成为了游戏改编电影中票房最高的一部。

  如果从普通观众角度来看待这部电影,是一部有着稳定发挥的中等电影,但是游戏迷们却并不买账,认为这部电影只是形式华丽,剧情缺乏冒险感,演员也没有将达斯坦王子的特质呈现出来。这部影片口碑上可谓毁誉参半,根本原因就在于电影和游戏的关联实在太少,只是挂着游戏名号的不相关电影。

  游戏改编电影未来应该如何做?

  在不久的将来,还会出现很多游戏改编的电影,例如《刺客信条》和《全境封锁》,再或者是《征途》和《球球大作战》,抑或是《俄罗斯方块》和《水果忍者,》似乎很多游戏公司都发现了其中的商机,全都跃跃欲试,抛开《魔兽》电影的票房和口碑不谈,这部电影引发了巨大的讨论进而提升了暴雪的影响力是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为何各路游戏公司开始纷纷入局的原因。

  而这些公司如果想要未来拍出来的类似电影不砸锅,必须要努力解决以下这些问题:

  第一个是游戏从业人士和电影从业人士需要尽可能的多了解对方行业的知识,如果一位电影导演能够多花点时间研究游戏的各个层面,如果游戏公司也能够对电影行业的规则进行更多的了解,那么双方合作起来才会实现强强联合的双赢,而不是双输。

  有业内人士分析,首先电影人涉足游戏领域“隔行如隔山”,游戏改编电影目前仍缺乏成熟的类型化电影制作流程和机制。

  对于游戏玩家观众来讲,他们在观影过程中并没有参与感和代入感,还要面对为电影叙事而改变的人物设定、无中生有的情节和游戏元素的“阉割”。而那些非玩家观众,掏钱观影的行为偶然性较高,这也决定了票房的不确定性。

  就目前情况来看,已经有越来越多的80后导演开始在好莱坞等地区获得一定话语权,由于时代因素的影响,80后接触游戏要比以前时代的人们要更多一些,所以在未来很可能会出现一位打通游戏和电影壁垒执导出一部非常优秀的游戏改编电影的作品的导演。

  当然琼斯身上也有一些迹象,只是他需要更多的历练,最近有传闻说下一部魔兽系列电影有可能继续找他来执导,这个消息传出后也是褒贬不一,如果他能够吸取经验教训,不断成长,未来拍出一部顶级的魔兽系列电影也并非不可能。

  第二个是一部游戏改编电影,相关各方应该经过数据调查和问卷调查等方式确定电影的核心观众群体,如果又想讨好核心观众又想讨好大众观众,最后很容易适得其反,得不偿失。如果是从票房考虑,那么就没必要在细节方面过于纠结,把心思用在特效和如何讲好一个故事上面就够了,如果是想讨好核心观众,赚取口碑,那么就必须在细节方面特别用心,也不应当过多的考虑赚钱的问题,例如《最终幻想7:降临之子》这部游戏的衍生动画就相当不错,并没有在电影院上映,却带来了巨大的口碑效应,对于游戏本身影响力提升大有帮助,而这部电影动画的观众主要都是核心玩家。

《最终幻想7:降临之子》

  第三个是上映的时机问题,如果影片能够赶在游戏最热门的时候上映,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错过了游戏火热的时期,那么带来的效果会非常有限,例如《愤怒的小鸟》在前不久上映后票房成绩还不错,以全球突破20亿人民币的成绩位居游戏改编电影的票房第三位,但是观察人士普遍认为,这部电影的上映难以挽救ROVIO当下的整体颓势。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聚焦